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遂昌县 > 在线监督 > 廉政之窗
坚守之道
时间:2013-08-06  来源:  作者:  点击数:

 “先学做人,后学做事”。千百年来,无数家长、老师这样教育孩子。可是怎样学做人?又免不了搞“二元制”。大凡书本都是教人君子之道,强调为人要正直。而私底下,家长们又觉得社会复杂,怕孩子单纯吃亏,难免又要传授一些圆滑应变之术。于是长大成人之后,我们中大多数人会在君子之道、小人之术间徘徊,难免活得很累。

    明朝的解缙是个才子,他一生最大的亮点是主持编纂《永乐大典》。而一般老百姓虽对他知之甚少,但他的名联“墙上芦苇,头重脚轻根底浅;山间竹笋,嘴尖皮厚腹中空”却流传了五百年,家喻户晓。

    成名之初,解缙是个简单正直的人。在杀人如麻的朱元璋手下为臣,其他人战战兢兢,时刻担心性命不保,解缙却屡屡直言犯上,最终被贬回家。建文帝时,解缙终于得到了重新起用的机会,经过几年冷却的他似乎悟出了处世之道,变得“成熟”起来。

    首先,解缙学会了审时度势。建文帝即将倒台之际,几个同榜好友密谈何去何从,解缙陈说大义,似乎要和叛贼朱棣不共戴天。可是谈话结束后,解缙连夜收拾包袱,率先跑到南京城外投降了朱棣。

    接着,解缙学会了抓住机遇,识时务者为俊杰。朱棣准备登基前,请方孝孺草拟《登极诏》,结果被方孝孺骂得狗血淋头,方孝孺因此被诛十族。解缙却欣然接过这笔“业务”,不惜名节为朱棣创作了《登极诏》,从此平步青云。

    按说蜕变后的解缙前途一片光明,然而大凡年轻时曾经是君子的,骨子里很难彻底小人化。自我改变的结果往往是“半熟不熟”,在别人眼里是个需要提防的“狠角色”,实质上又不具备小人的“核心战斗力”。

    永乐三年,朱棣召解缙入宫。磋商立太子之事。当时朱棣想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,解缙一句“好圣孙!”让朱棣想起了自己最宠爱的孙子朱瞻基(朱高炽的儿子),于是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保住了。此时的解缙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智慧,似乎看到了太子继位后,自己“一人之下万人之上”的显赫。可是他没有意识到在朱棣印象中,他已经是个需要重点提防的有谋之人。

    所有人都觉得你是个聪明人,这未必是好事,这意味着你需要时刻提防明枪暗箭。偏偏解缙又没有真小人的小心谨慎,他始终大大咧咧恃才傲物。永乐八年,解缙入京奏事,朱棣北征未归,解缙拜见完太子朱高炽就回地方去了。朱高煦趁机向朱棣进言:“伺上出,私现太子,径归,无人臣礼!”……解缙因此下狱,最后惨死。

    君子难当,这是人所共识。小人亦难当,却是许多人没有意识到的。想保留一点正直人的底线,又想像小人一样活得滋润,最终往往“追二兔,不得一兔。”如果解缙一直保留着海瑞那样的耿直,或者像杨士奇那样一贯内敛,或许结局会好得多。

    闲时我观察了一下身边几位彻底的老实人,虽然一直被人瞧不起,可是人到中年之后,他们大多按部就班当上了中层干部。而一些始终在折腾的“聪明人”,有的起起伏伏,境遇还不如这几个“无用”的老实人。

    从“术”的角度看,君子难与小人斗。不过当小人需要有“别材”,假如你内心善根太深,“资质”上并不具备小人之“材”,不要“东施效颦”,免得落得不伦不类。

耐得寂寞,克制浮躁,一条道走到黑地当个君子,未必不能活得圆满。        

【《合肥晚报》2008年4月6日】



打印此文】  【关闭窗口
下一篇:[警言警句]立廉
上一篇:九件事
设为首页|加入收藏
主办:遂昌县人民法院 地址:丽水市遂昌县妙高街道平昌路279号 电话:0578-8180826 扫黑除恶举报电话:0578-8180567
建议使用IE6以上,1024×768 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站
浙ICP备19043242号-1